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2015-2020)
- 发文机关: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
前 言
“互联网+”代表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致力于打造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通过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常态下,实施“互联网+”战略,不仅是激活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业态、打造青岛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手段,也是重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之城的关键支撑,更是提升公共服务、改进社会治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举措。
本规划以打造国际“互联网+”创新发展主要节点为总体发展方向,重点突破发展“互联网+”制造、商务、物流、金融四大优势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东北亚电子商务中心和智慧物流枢纽、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培育发展“互联网+”文化、农业、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努力打造全国网络文化高地、智慧农业领先城市和智慧旅游示范城市;提升发展“互联网+” 创新创业、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三大公共服务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创新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电子政务、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努力打造北方互联网创客基地、全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区和领军智慧城市。争取到2020年,我市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网络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本规划期限自2015年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我市“互联网+”发展现状
1.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快速成长。自2011年10月我市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以来,电商业务迅速发展,2014年全市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电商市场主体活跃,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全市从事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2万家,年网上零售额突破300亿元。本地电商平台加快崛起,与电商巨头深度合作,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国家城市共同配送试点,2014年快递业务总量过亿件。
2. 跨境电商试点迅速启动,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1月,我市获批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跨境出口方面,目前全市已搭建起10个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规模居全国海关第三位,仅次于杭州、广州。跨境进口方面,已开通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并率先开通中韩海运跨境电商通道,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成为国内平行进口车电商领跑者。
3. 互联网助推特色产业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发展智慧农业,建成农业科技110公众服务、监管指挥调度、专家服务支撑三大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我市已拥有5家第三方支付法人企业,吸引22家P2P(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络信贷)网贷公司在青注册。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新发展,我市获批国家首个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旅游加快向智慧化升级,成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4. 互联网经济载体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电商园区加快发展,崂山区、保税港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崂山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园区集中打造2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辐射辖区5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市北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聚集多家龙头企业,已获批省级示范基地。崂山区成功搭建全省首个全流程开放式B2B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平台用户已超过1200家,西海岸新区建成全省首家跨境电商产业园——青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5.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电子政务国内领先。2013年我市成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双试点城市,2014年我市位居中国智慧城市百强和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第8名、全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第3名,并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全面建立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的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系统和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平台,智能交通系统一期建成使用,视频监控“天网”工程覆盖率达到80%。电子政务建设国内领先,青岛政务网在副省级城市测评中获得7次第一。
6. 信息惠民成效明显,应用创新步伐加快。2014年,我市获批成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在民生服务领域不断加强互联网设施建设与应用创新。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80%,并实现跨医疗机构共享使用,制发含有金融功能的新社会保障卡(即市民卡)500多万张,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7.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保障能力较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首批4G(第四代移动通信)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开通国内首条免费无线宽带海岸线。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224万户,移动网络用户达超过800万户,普及率分别达到75.6%和93.5%,WLAN(无线局域网)用户59.9万户,城市出口带宽超过2300G。
(二)我市“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1. 社会共识还不到位,全面转型压力较大。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我市很多企业对“互联网+”思维和发展模式缺乏深入认识,更多处于接触和观望状态。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我市向“互联网+”全面转型的步伐不够快,在重点产业领域仍处于追赶与模仿阶段,与城市发展地位不匹配。
2. 发展起步相对滞后,总体竞争力不强。我市企业多数领域起步较晚,用户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总体不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差距较大。下步我市需在加强与其合作的基础上,立足城市差别化优势,争取在专业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
3. 发展布局缺乏谋划,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互联网经济在我市发展时间不长,缺乏顶层设计,各区市在发展定位上也存在同质化建设的问题。我市互联网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大企业带动,在要素集聚、价值链协同建设方面步伐还不快,缺乏上海金山“产业互联网生态圈”之类的规划布局。同时,在业态创新方面,做到全国领先的模式较为缺乏。
4.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提升。当前我市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数据资源在收集和共享方面还不够及时、准确、高效,在跨部门、跨层级和跨系统整合协同方面还存在障碍,导致跨界融合中的重复开发和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局部的“信息孤岛”。
5. 政策支撑力度不大,人才成为制约因素。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缺乏系统的、有竞争力的优惠措施。
二、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强化互联网“共享、融合、变革、引领”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双驱动”,打造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双引擎”,突出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协同发展“双核心”,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速度质量“双提升”,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线上线下“双融合”,通过“互联网+”应用创新激活传统产业生命力、抢占新兴业态制高点、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和治理水平,推动“互联网+”成为打造青岛经济升级版的战略突破口和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重要支撑,为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开辟新路径、增创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1. 融合互动,开放协同。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相互渗透交叉,促进互联网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增强产业间协同创新能力,扩大不同领域间企业交流合作,加快构筑产业重组和资源配置新格局。
2. 创新驱动,变革转型。以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发展为牵引,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作用,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全市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公共服务等再优化与再提升。
3.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各类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在塑造环境、制定政策、服务企业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
4. 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结合我市资源优势和“互联网+”发展特点,确定优先推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完善机制、循序渐进,支持持续开展有利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突破和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培育和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三)发展方向
我市总的发展方向是,打造国际“互联网+”创新发展主要节点。
——突破发展优势产业。突破发展“互联网+”制造、商务、物流、金融四大重点领域,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东北亚电子商务中心和智慧物流枢纽、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
——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发展“互联网+”文化、农业、旅游三大重点领域,努力打造全国网络文化高地、智慧农业领先城市和智慧旅游示范城市。
——提升发展公共服务。提升“互联网+”创新创业、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三大重点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创新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电子政务、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努力打造北方互联网创客基地、全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区和领军智慧城市。
(四)发展目标
争取到2020年,我市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优势特色产业实现突破。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跻身全国前列,网络文化、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特色经济加快崛起,培育10家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形成10个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万亿元。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依托互联网平台,适应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形成,医疗健康、教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生态环保等公共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成功打造10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品牌。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市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500G,光纤网络覆盖率和3G/4G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100%,IPv6(新一代互联网协议)实现规模部署,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运用,形成一批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趋势的认识不断深化,阻碍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较大突破,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标准规范、信用体系等基本健全。
(五)发展布局
适应互联网经济“虚实结合、分布协同、有核无界”的发展特点,结合各区市和功能区发展基础,加快线上线下要素聚集和融合创新,全力打造“优势集聚、特色引领、高点布局”的“三个一批”发展新格局。
打造一批互联网优势产业生态圈。重点在青西新区、高新区、即墨、胶州、城阳等区市建设一批互联网工业产业园,突破发展家电、纺织服装、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航空制造等领域智能制造,打造数据驱动、创新引领的云工业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重点在崂山、即墨、胶州、市北、青西新区等区市建设一批重点电商产业园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推动线下产业向线上优势拓展,加快提升规模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在崂山、青西新区、即墨等区市规划建设一批互联网金融“产业小镇”,突出财富、创新、普惠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抢占发展高地。
打造一批互联网特色经济示范带。发挥文化、旅游和生态城市特色,优先在环湾、沿海、滨河一带布局发展网络文化、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特色经济。以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等环湾区域带为重点,结合“一谷两区”开发,建设一批彰显蓝色文化的新型园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带。以沿海区域带为重点,加快智慧海湾建设,推广线上平台整合和线下终端建设,优先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旅游体验区和示范带。以大沽河等滨河区域带为重点,加快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区市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发展精准农业、高效农业、体验农业,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带。
打造一批互联网服务创新云平台。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创新创业氛围,加快构建一批统分结合、分布协同的服务创新云平台。重点整合全市云服务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对接,通过购买服务或合作建设等方式,打造一批覆盖全市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建立跨领域的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整合全市资源,加强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打造集培训、服务、应用示范等一体的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
三、十大重点领域
(一)发展“互联网+”制造,打造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城市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借鉴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先进经验,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升级互联网交互平台,提升网络化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争取到2020年,建设和改造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0以上,定制化、服务化、低碳化制造成为重点行业主导模式,形成一批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工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取得成效,初步建成全国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
1. 培育互联网工业新业态
深入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支持骨干企业搭建模块化、柔性化制造系统与价值交互平台,充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大力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业务,培育发展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社会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大幅度降低企业库存和运营成本。
转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下服务资源,发展远程监控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合应用解决方案、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内容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等新业态,促进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广泛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营销方式。支持骨干企业搭建行业电商、跨境电商、大屏电商等新型营销平台,建设线下品牌集成体验店,鼓励和引导中小制造企业广泛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的新媒体品牌推广、网络精准营销以及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体验式营销,提升“青岛制造”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
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和机构搭建集成设计工具、仿真系统和海量数据资料的创新设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与工业设计中心向社会开放研发设计、实验测试等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网络协同研发、网络众包设计等新产业,提高企业创新设计水平。
2. 打造云制造服务平台
打造家电云制造服务平台。整合提升智能制造与智联服务技术支撑、协同创新与创客创业加速服务、跨境电商与大屏电商虚实营销等平台的社会化、服务化功能,面向全产业链开发输出智能工厂与智慧家庭自主标准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构建全国最大的家电云制造服务平台生态圈,促进全市家电电子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打造服装个性化定制平台。面向服装、服饰行业,复制推广个性化定制、工业化生产全流程解决方案,建设全国领先的服装个性化定制云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面向其他消费品行业开展多领域跨界合作,打造基于个性化定制的C2M(顾客对工厂)商业生态,推动传统制造方式向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转型升级。
打造橡胶轮胎云制造服务平台。整合橡胶轮胎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成橡胶现货交易与协同研发、轮胎智能制造与增值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功能,建设覆盖行业、辐射全球的橡胶轮胎云制造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全市橡胶轮胎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
打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平台。支持我市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企业,深化与各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战略合作,以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新三网融合”为支撑,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服务平台,加快智能充电终端建设和充电业务布局,创新拓展电动汽车租赁、销售、维修等充电增值服务,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
打造3D打印云智造服务平台。依托我市线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国内外3D打印行业专家、设计师、材料商、设备商和服务商资源,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3D打印云智造服务平台,为产业链提供全方位集成服务,促进3D打印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企业以3D打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技术,引领制造业向分布式社会智造转型。
3. 创新智能制造生态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家电、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钢铁、石化、化工、医药、纺织、食品、饮料等行业以流程制造为主的关键工序,推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在汽车机车、船舶海工、橡胶轮胎、机械装备等行业以离散制造为主的生产车间,推广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
创建智能工厂和互联工厂。鼓励骨干企业综合运用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规划、智能平行生产管控、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率先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并争取通过达标评定。支持家电、服装、橡胶轮胎等行业具备一定先发优势的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输出标准统一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瞄准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等高端制造关键环节,大力开发智能制造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成套系统,推动橡胶机械、纺织机械、食品机械、电力机械、环保机械等传统产品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升级。
开发智能终端产品。发挥国家级家电及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整体优势,推进青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开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数字家庭、智慧医疗、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鼓励人工智能硬件创新,推进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工艺与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新型传感器、高端芯片、智能仪器仪表、伺服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机车主牵引与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智能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智能制造基础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发展“互联网+”商务,打造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商贸流通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突破发展跨境电商,促进电商广泛应用和模式创新,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建设面向日韩、特色鲜明的电商发展生态圈。争取到2020年,电子商务应用率提升到70%以上,培育引进20家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建设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高地。
1. 突破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深入开展跨境电商试点。抓住中韩自贸区实施战略机遇,争取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政策试点和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日韩商品进口集散中心,打造日韩商品跨境进口仓储集散中转基地,形成跨境电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建设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区。
建设青岛电子口岸。加快“国际贸易”网上单一窗口建设,推动电子口岸与工商、商务、税务、国检、外汇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共同的口岸管理共享平台和国际贸易企业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推进与韩国等国家的海关数据互联互通互认。培育一批自建平台,鼓励企业利用自建平台培育品牌,拓展营销渠道。
提升跨境电商服务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管理模式,优化海关进出口通关作业流程。对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实施集中申报、集中查验、集中放行等便利措施,建立跨境电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零售出口电商,及时、高效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手续。简化电商进出口外汇收支凭证,允许银行对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跨境电商交易提供跨境外汇收支及结售汇服务。开辟跨境电商登记注册“绿色通道”,推行电子化注册登记。
加快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自建或租赁仓库备货,鼓励建设韩、日、德等国家跨境电商海外公共仓,鼓励扶持跨境电商服务企业、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和物流企业入驻或租用。
2. 推动电子商务广泛应用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开展主要面向农村的电商知识普及工作,创设主要面向农村的电商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对接。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及渠道建设。
鼓励电子商务进社区。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整合社区现有便民服务设施,开展电子商务配套服务。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依据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电子商务相关增值服务。设立社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开展深入社区内部的物流分拨、快件自取、电子缴费等便民服务。
提升网络消费便利性。鼓励建立本地化网络服务平台及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大型实体零售、餐饮、家政、洗衣、家电维修、票务、生鲜配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订店取、网络订票、预约上门服务、社区配送等业务。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服务,支持商品众筹、社区团购、按需定制等模式发展。制定线上线下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规范和客户满意度,激发线上线下消费潜力。
3. 加快建设区域特色电商平台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线下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为基础,鼓励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在线产业带和在线生态圈。支持家电电子、纺织服装、橡胶轮胎及装备制造、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等出口优势行业利用自建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外贸营销业务,运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新兴市场、开发新的客户群。支持流通产业应用互联网创新产业形态,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开拓服务领域,打造智能服务平台。
4. 做大做强电商发展载体
壮大电商发展主体。培育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知名特色跨境电商企业在我市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结算中心、区域总部。支持我市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与青岛本土企业合作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扩大跨境电商规模;鼓励本地品牌零售企业,探索开展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定期开展各类电子商务推介活动,定向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和平台、第三方支付业务、跨国物流企业等行业龙头来青发展。
建设高水平电商基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在全市分类创建3—4个要素集聚、政策创新的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完善在建和新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配套服务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引导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入驻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基于产业集聚区支撑的电子商务协同产业链,塑造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
(三)发展“互联网+”物流,打造东北亚智慧物流枢纽
完善海陆空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跨区域跨行业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多式联运等领域应用,实现物流组织模式和流程创新。到2020年,我市快递、仓储和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智慧物流业态初具规模,培育形成3-5家全国物流骨干企业。
1. 打造智慧物流枢纽
建设新一代国际智慧港。鼓励青岛港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加快临港O2O跨境电子商务升级,建立政府、联检单位、码头、船公司、报关、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打造客服中心、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互联网新模式,实现与海关、国检、船公司、货代等众多相关方的数据共享,依托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实现与铁路信息联网,大力推进海铁联运业务。开启出口集装箱港杂费结算新模式,引导培育客户网上支付习惯,掌握港口物流交易核心信息。建设现代港口物流全程化电商平台,打造以线上全程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港口物流电商生态圈。依托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中心与数字化物流运输体系,推进港口装卸智能化、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港口现代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构建青岛国际航运大数据信息中心港和智能化海洋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信息平台,组建航运交易所,开展船舶及船配物资实物交易、运价现货交易、航运交易经纪与鉴证、航运政策咨询等业务。探索开展航运保险、航运经纪等航运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探索航运运价指数场外衍生品开发与交易业务。
打造智能化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加快推进大宗散货、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胶州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建设,推进多式联运业务操作、现场控制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打造高效畅通的多式联运体系。发挥青岛海关龙头作用,加强与济南、郑州、太原、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等海关合作,通过信息互换、监管互认与跨区域通关协作,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际物流“黄金通道”。
2.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智慧物流生态圈。在重点产业园区或城市周边,规划建设服务于工业产品的电商物流功能园区,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冷链和第四方物流建设,吸引专业电商供应链服务商入驻。在重点电商产业园区周边,加快布局建设公共速递服务节点,并逐步向速递产业园拓展,吸引邮政、菜鸟、顺丰、“四通一达”等速递企业入驻。鼓励园区信息系统升级和资源共享,加快南泉物流园区、传化公路港等项目信息平台建设,并加速其与全国、全省交通物流平台的互联互通。
实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加快建设全市城市共同配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网络体系。支持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标准化、专业化仓库,吸引生产厂家、供应商入驻。依托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和“万村千乡”试点项目配送资源,提高覆盖周边、辐射市区的配送能力。整合网送、邮政便民服务站、易邮店、快递配送站点和便利店、物业公司、药店,融合电商、快递与居民生活用品宅配等业务,促进网订店取等快捷便利配送服务。提升配送服务水平,推动城市配送车辆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合理规划物流(快递)配送车辆通行路线和货物装卸搬运地点,提高投送效率,降低交通压力和载荷。
推进智能仓储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格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鼓励企业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3. 推动发展智慧物流新业态
推动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加快物流配送终端建设升级,探索物业公司代存取、便利店代存取、智能柜/e邮柜代存取、农村快递服务中心代存取等模式,依托我市企业与阿里巴巴、邮政公司的战略合作,推进大件物流配送、安装体系的开放经营。鼓励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物流保险费用补助等方式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配送。支持传统物流企业拓展和参与电商平台运营,加快报关、货代等传统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建立规模化、专业化渠道控制体系。支持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区市选择重点镇村利用现有连锁超市、客运交通等加速发展农村电商物流。
发展平台型物流。支持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和交易平台,为电商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提供平台服务。鼓励电商企业已建成物流体系面向社会领域开放,合理开展分包业务,全面提升电商物流效率和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水平。整合物流提供商、物流需求商、金融结算服务等资源,建立虚拟物流市场,形成开放型、共赢型产业生态链。支持重点物流园区向互联网化、平台化发展,实现多元业务对接管理。
培育供应链物流。支持围绕电子商务服务为主的物流骨干网络建设,鼓励大型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本探索电商物流新模式,发展企业战略联盟,整合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资源,提升对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控制力。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物流企业、农产品生产者共同打造集农产品生产、销售、仓储、配送为一体的供应链物流新模式,并向全市拓展。
(四)发展“互联网+”金融,打造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
抢抓大数据时代金融业发展新机遇,将互联网金融产业作为推进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坚持普惠性原则,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注重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努力营造健康持续、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助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2-3个互联网金融产业聚集区,集聚15家左右互联网金融标杆性企业。
1. 搭建互联网普惠金融平台
建设全国领先的股权众筹平台。探索建设全国性的股权众筹融资市场,吸引国内财富通过我市众筹平台为全国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中信蓝海、财富魔方等众筹平台做大做强,提高股权众筹对接效率。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众筹平台为项目提供媒体推广、项目孵化、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促进项目资金与实体产业对接,向“轻资产模式”转型。
规范发展网贷平台。支持P2P网贷机构明确市场定位、创新产品、加快发展。加快推进P2P网贷行业工商注册改革。引导P2P网贷机构采取由第三方托管资金、设立风险保障金以及引入第三方担保等措施,健全风险控制体系,规范稳健运营。出台P2P网络借贷平台监测办法。
加快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继续推动和支持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充分发挥各自领域优势,为我市企业和个人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开展在线支付、电子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基金销售支付等业务,引导第三方支付企业为B2B提供服务。
建设互联网“金融超市”。以我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基础,搭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吸引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平台对接,面向企业和个人开发客户端软件,提供集查询、咨询、体验、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超市”,助力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2. 融合创新互联网金融业态
率先打造“互联网+”财富管理发展高地。依托互联网媒介鼓励发展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通过线上营销获取高净值客户,开展点对点私人定制化服务,搭建理财师与高净值用户直接对接的独立经纪人平台,探索财富管理O2O和C2C(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新模式。探索建立跨境投资、外汇理财等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接机制。
突破发展“互联网+”蓝色金融。实施蓝色金融创新工程,打造金家岭、西海岸蓝色聚集区,创建区域性海洋产权交易市场。组建青岛海洋商品交易所,争取在青增设期货交割库,形成区域性海洋期货交割中心。鼓励成立涉海融资租赁公司,打造山东半岛海洋融资租赁中心。加快发展船舶租赁、航运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在线业务,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保险产品。
争取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试点。以金融普惠化为方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O2O闭环,通过“千家万户用金融”,实现“金融进千家万户”。抢滩互联网金融新蓝海,全面布局消费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借鉴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和苏宁金融消费公司的定位与运营模式,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适应我市发展的消费金融创新模式,开展好消费金融试点。
借势发展“互联网+”电商金融平台。积极搭建电商产业链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我市龙头电商企业为核心,联合P2P网贷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搭建电子商务产业链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小微企业凭借其与电商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相关证明进行融资申请。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接平台,打造以电商平台为核心企业的电商产业链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发展“互联网+”移动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布局线上渠道,加快NFC手机、“闪付”POS终端、TSM(信托服务管理)平台等硬件环境建设,构架起以手机银行为主渠道,涵盖微信银行、移动支付、智能客服等综合服务的移动金融架构,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将线下优势向线上平台转化,互联网企业从线上服务向线下渠道拓展,实现移动金融价值最大化。
3. 做强做优互联网金融主体
推动传统金融企业依托互联网转型升级。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直销业务或探索设立直销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支持证券公司、基金期货公司与大型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合作开展互联网理财业务,开设网上直销平台,推动证券基金行业转型升级。
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申请互联网金融经营资质或业务许可,发起设立以互联网为主要业务载体或以互联网业务为主要服务领域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积极招引外地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企业来青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机构发起设立网络银行、网络保险公司、网络证券公司、网络基金公司等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支持电商平台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青设立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企业。
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集聚发展。在高新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西海岸新区等地建设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学习杭州西溪谷打造一批互联网金融小镇,逐步形成“多点集聚”的发展局面。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建设大数据存储、宽带基础设施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云计算标准接口服务、大数据集中处理标准化服务、金融后台集成服务、金融上下游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等标准化技术服务或产品。
(五)发展“互联网+”文化,打造全国网络文化高地
以增强文化影响力、资本运营力、品牌传播力、内容创新力为出发点,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双提升”。到2020年,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打造一批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建设3—5个影视动漫、数字出版、现代传媒、城市互联网服务等产业领域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创新平台,推动青岛成为全国互联网与文化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城市。
1. 建设全国一流的全媒体集群
建设新型报业传媒集群。以我市主要媒体为龙头,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争取利用2-3年的时间使新媒体有效受众远远超越传统媒体订阅量,建成全国一流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突破移动传媒发展,推广完善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客户端,加快建设国家移动媒体产业基地,举办全球移动互联大会,推动掌控传媒等新型平台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新型广播电视传媒集群。促进广播、电视、报纸、PC、APP五类媒体全面融合,加快建设全媒体生产调度、技术研发、大数据应用、视频CDN(内容分发网络)四大中心,创新新闻服务、财经服务、生活服务三大新媒体产品矩阵,建设新媒体产业孵化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基地,推进三网融合、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移动新媒体和基于互联网的云媒资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互联网+电视模式”推动电视电商快速发展,推动青岛广电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传媒集团。
建设新型城市传媒集群。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商O2O为核心,加快建设城市数字文化社区、城市文化综合体验中心,建设O2O文化服务网络。整合线下书店资源,打造智慧书城,打造全国图书领域O2O解决方案供应商。大力拓展“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服务”等更多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领域。争取用5年时间,全面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生活消费服务供应商和城市文化体验消费引领者。加快建设“中国(青岛)新媒体创客基地”,全力推进“青岛市舆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在全国极具特点的创业创新和网络服务高地。全力支持上市文化龙头企业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力量,加快对互联网新业态的投资并购,支持上市公司互联网新媒体特色板块率先实现团队持股等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2. 培育网络文化新业态
大力发展互联网影视。依托龙头项目,推进电影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基于互联网渠道的影视内容创作,打造一批数字影视精品。建设基于互联网渠道的微电影高端制作基地,做优“@青岛”微电影大赛品牌,建设全国微电影中心。引进建设面向全球的中国海洋网络电视台和面向世界华人的华人频道网络,提升青岛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做大做强数字出版产业。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以自有版权资源为核心,加快优质出版资源全面移动化、数字化开发运营和国际化传播工程,探索版权资源增值新模式,建立“城市阅读多终端服务平台”,助力建设“书香青岛”。做好青版图书和内容的线上销售运营,构建区域性图书电商平台。
推动动漫游戏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互联网动漫产业孵化基地,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段面向广大创客进行动漫创意征集、作品发布传播、远程渲染、远程动作捕获,提供日常管理、辅导孵化、远程交易等服务,打造互联网创意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创作生产,推动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子竞技和虚拟现实体验发展,开拓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完善和拓展动漫产业链,打造青岛高校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和3D动漫出口基地。
鼓励发展互联网广告业。加快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发展,开拓搜索引擎、电商网站、门户网站、垂直行业网站、网络社区等新兴网络广告市场,拓展培育基于移动通信、数字视频、互联网的传媒资讯发布媒介。
3.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加快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官方网站,开发手机APP软件,开设微信公众服务号、官方微博,通过信息推送、社交分享、虚拟参观、互动展览、数字导览、电子商务等多种技术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
(六)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造全国智慧农业领先城市
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农产品生产流通方式,推动“三农”管理方式创新,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模式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争取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5%,引领100 万农民在“互联网+”农业发展中致富,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率先实现农业精准生产
实施农业物联网推进工程。建设市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免费为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数据采集汇总、挖掘分析、监测预警、技术指导、智能控制等应用服务。积极推进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完善农业技术专家的服务保障,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等精准化作业,并与市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到2020年,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园500个,农民合作社智能监测点达到1000个,实现对100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以及病虫害防控的智能控制。
实施智能农机建设工程。推动北斗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深空探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调度作业中应用,建设智慧型农机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农机服务网格化管理,实现农机实时调度、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和“一站式”在线信息服务。到2020年,建设智能农机合作社500家,各类农机维修点保有量达到50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
2. 突破发展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建设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市级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到2020年,培育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企业100家,基本实现“产运销”一体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实施涉农企业智能化提升工程。鼓励具备一定规模的涉农企业使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上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企业管理系统,加强产销衔接,发展集在线种养、智能管理、电子商务于一体的 “定制式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到2020年,培育规模化、智能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00家,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率达80%,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电子结算为核心,集财务管理、安全监控、人事管理、商户管理、物业管理等于一体的市场运营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运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到2020年,新建200处农产品供求信息采集发布点,全市50家农产品产地市场(田头市场)实现电子结算,农产品中心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实价格发布、质量监控、仓储物流智能化,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3. 建设全国领先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提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云管端”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高架国内外信息“天线”,及时、准确联通高端、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资源,打造开放、共享、功能更加完备的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云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森林资源管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站,重点打造1000个村(社区)级示范信息服务站。完善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引入市场、电信、传媒、邮政、供销、金融、保险、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信息服务。
4. 提升“互联网+”农业管理水平
加强农业政务系统建设。完善以大数据支撑的农业政务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农业主管部门生产决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完善农业行政许可、农业综合执法系统,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建立农业科技110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强化农产品质量和畜牧业安全监管,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深化“四建、三补、二追、一查”,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到2020年,全市97个涉农镇(街道)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即时采集上传,100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贮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规模化养殖场生猪、牛奶、鸡蛋等全程可追溯达到95%以上,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七)发展“互联网+”旅游,打造全国智慧旅游示范城市
以智慧旅游平台和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在线旅游模式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游客体验、提高满意度为核心,广泛运用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旅游安全,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和管理能力,推动旅游业向泛在化、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争取到2020年,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星级饭店、A级景区和旅行社覆盖率超过95%,智慧旅游企业覆盖率达到75%。
1. 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打造智慧旅游市级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已建成的各类旅游信息化资源平台,规划建设集旅游全生态于一体的全市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打造成连接旅游消费者、旅游景区、酒店商圈、旅行服务机构的核心平台,支撑B2B、B2C、C2B(消费者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等旅游电子商务业务模式。
2. 提升完善智慧旅游产业链
鼓励在线旅游营销。制定出台鼓励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第三方服务公司等涉旅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服务。探索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加大青岛旅游推广力度,努力扩大我市旅游在线交易市场规模。拓展“琴岛通”电子支付功能,推进旅游一卡通工程建设。大力构建新媒体营销系统,拓宽旅游信息传播渠道。
建设智慧景区。加快推进智能定位、智能监控、电子门票、电子地图、电子导游、电子支付、智能导购、手机客户端等系统建设,实现崂山、沿海一线等热点景区管理可视化、资源管理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进一步优化景区业务流程,提升景区智能化运营管理水平。
推动酒店和旅行社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集电子合同管理、团队管理、旅行社及导游服务管理一体的智能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旅行社在信息收集、资源采购、产品策划与发布、产品销售、订单管理、团队管理、统计结算、数据对接、行业监管等高度信息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推进涵盖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门禁系统、交互视频体系、智能会议设施、智能租车、电梯与监控系统、智能信息终端的智慧酒店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接待服务智慧化、内部管理智慧化和业务经营智慧化。
3. 探索“互联网+”旅游新路径
推广O2O旅游创新应用。鼓励有条件的景区、酒店、购物中心等涉旅企业开发移动APP等方式开展O2O应用创新,通过移动客户端等方式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目的地营销、路线方案选择、商品导购、信息发布等服务模块,实现商业行为数据化,逐步实现旅游业态的在线咨询、在线交易、在线互动,为用户提供线下优质场景服务和良好的消费体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产业生态。
探索“大数据旅游”模式。建立全市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数据库,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终端数据进行创业,支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进入旅游业,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建立智慧旅游产业园区。鼓励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探索开展信用旅游、未来酒店等新业态。
鼓励打造虚拟现实旅游品牌。加快开发涵盖青岛主要景区、酒店和购物中心的虚拟现实应用场景和可穿戴硬件设备,有机整合城市和企业营销信息,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推出多元化的旅行主题、线路与产品,突出“山、海、城”、“游、购、娱”特色,借助虚拟体验增强国内外游客对青岛旅游兴趣,并提供虚拟现实旅行转化全过程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虚拟旅游品牌。
建设“数字标示青岛”。学习布鲁塞尔,探索推出基于智能终端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数字标示青岛”,利用二维码等新的数字技术对全市重点景区和旅游设施进行信息编码,在线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线路设计和综合服务,争取成为国内首个数字移动旅游城市。
(八)提升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打造北方互联网创客基地
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优化提升科技服务,全力打造创客平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到2020年,建设50个重点面向互联网发展的创客空间,集聚超过1000家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服务骨干机构。
1. 创新“互联网+”科技服务
鼓励开放协同式创新。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大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联合打造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互联网技术、模式等前瞻性研究,结合互联网企业孵化平台,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围绕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重点行业国内专家库和产业数据库,打造面向全国的特色产业智库。推广我市重点开放创新模式,鼓励企业自建开放式研发和技术交易平台,整合全球资源、智慧及优秀创意,为平台用户提供研发众包、检验检测、成果对接、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互联网思维和合同科研等方式,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
推动科技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创新。鼓励发展在线检验检测,打造基于B2B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平台。建设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技术转移市场。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打造东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优化提升海洋科技服务。依托我市重点大数据平台,构建国际海洋数据交流平台和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发展海洋大数据服务。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做大做强蓝海技术交易网,推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等建设。
2. 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重点载体
构筑“互联网+”创新平台。积极争取“互联网+”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全力争取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在我市落户或设立分支结构。加快推动“互联网+”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支持大院大所以及各大企业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组织开展“互联网+”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建立“互联网+”主题孵化器。通过自建或合作共建等方式,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我市建设“互联网+”主题孵化器,根据其孵化企业(项目)数量和孵化成效给予一定奖励。积极发展围绕“互联网+”产业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创新型信贷金融服务、创新型孵化服务。扶持创客平台建设,强化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实现创业过程服务线上全覆盖。引导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新创业组织发展,支持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产品首发和项目众筹平台、展示体验中心。鼓励各区(市)、功能区、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盘活闲置厂房、物流设施等,新建或改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为种子期、初创期互联网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对经认定的孵化基地,按入驻企业户数、吸纳就业人数、孵化成功率、提供办公面积等因素,给予一定奖补或房租和宽带接入费用减免。依托青岛创业大学,加强对大学生创客的创业培训及相关创业服务。对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及网上创业实践,以及大学生网上创业平台建设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或奖励。
3. 提升面向“互联网+”的创客服务
搭建“互联网+”创业平台。依托本市互联网重点企业,联合国内互联网龙头、传媒巨头和投资基金,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国筛选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的优质创业项目,通过给予扶持奖励、提供全程配套服务等形式,吸引项目来青落户,孵化培育一批“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对互联网高层次人才或团队来青创业投资项目,按照其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对入驻重点互联网经济产业园或创新创业平台的项目,按实际需求提供办公场地等扶持。
建设创客云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创客提供开源软硬件、检测、信息等服务的公共平台。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开放实验室资源和加工设备、开发工具等,为创客群体提供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支持各类机构开放服务器资源,为创客提供各类软件、云计算及云存储支持。支持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产品首发和众筹平台、展示体验中心,为创客提供技术转移、产品推广、品牌策划等服务。进一步发挥大型科学仪器协作服务平台作用,鼓励提供共享服务并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鼓励孵化器协会、创投协会、创客组织、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网络共建,提供行业公共服务。
(九)提升发展“互联网+”民生服务,打造全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区
深入开展国家信息惠民城市试点,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健康、在线教育、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20年,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覆盖率达到90%,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100%,互联社区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卡覆盖率达到100%。
1. 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建设人口健康云平台。整合全员人口、区域电子病历、区域电子健康档案三大数据源,建立人口健康领域数据标准、业务标准与交换标准,实现人口健康三大数据库互联互通,打造接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计生机构的人口健康云平台,形成全市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广医疗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全面可靠的健康信息跟踪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青岛市居民健康服务平台,促进居民信息消费,改善居民就医体验。青岛市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包括Web版和手机版。基于居民健康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充分分析居民对卫生计生业务的需求,将与居民服务相关的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的进行整合,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检验检查结果信息、卫生健康知识等内容集成在一起,形成面向公众的统一门户平台展现给居民。为居民提供预约挂号、诊间缴费、诊疗信息推送、健康档案查询调阅、检验检查结果查看、健康知识查询等服务。
探索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探索新型患者就医、付费模式,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推行“诊疗一卡通”,逐步实现线上线下预约挂号、就诊身份识别、信息共享、额度共用、诊费结算和多级诊疗协同医疗。开展云医院建设试点,应用互联网先进技术手段,建设以大型实体医院为依托,联合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的互联网云医院,贯穿居民健康咨询、就诊、康复、跟踪全过程,搭建以患者为中心,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服务体系,实现分级诊疗、有序就医。通过APP、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专线网络等手段,打通患者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沟通渠道,实现预约就诊、远程咨询、健康管理、云病房、云诊疗。探索开展远程医疗,建立青岛市远程医疗中心和远程医疗平台、区域检验中心和区域检查中心。研究制定我市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建设规范、信息标准、信息安全规范和收费标准。
大力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推广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向公众提供各种健康监测、评估、干预方案设计、咨询等健康管理在线服务,提高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民健康服务,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数字平台,提供长期跟踪、动态更新、预测预警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运动、睡眠、心率等监测功能的智能健康产品,在全社会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借助新型可穿戴设备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慢性病患者管理、健康教育、长期随访、用药咨询、远程诊疗、分级转诊、送药到门等服务于一体的长慢病健康管理生态圈。
2. 优化提升“互联网+”教育服务
构建教育基础大数据服务体系。以国家“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数字化、开放性、共享型教育网络体系。加强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各学段、各类学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形成青岛特色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打造基于云服务模式的网络学习与服务空间体系。完善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青岛教育管理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实现教育管理数据整合共享,为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针对性的管理决策数据服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实现电子身份统一认证,实现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活动,完善升级“同步课堂”教室、移动终端和智能管理一卡通等设备,创设能识别学习者特征、感知学习情景、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的智慧校园环境,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和学习分析机制。
推动在线教育模式创新。落实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成果文件《青岛宣言》精神,以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搭建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系统,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大力推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大数据等应用,开展移动和在线学习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在线教育规模,探索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分认证制度。以国家开放大学等高校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泛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合作学习。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标准,推动互联网远程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通过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实习实训教学创新。
3. 鼓励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
打造智慧养老平台。设置多媒体信息中心,及时响应老人服务需求,应对老人突发情况,并对服务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全面整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类养老资源,丰富养老服务项目和产品,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管理、文化学习、旅游交友、家政护理、营养用餐等多样化服务。建设养老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的科学管理及动态监管。
建设虚拟养老院。建立运营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依托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对服务的整体运行进行统筹调度和运行监管。在各街道范围内吸纳服务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实行员工制管理,同时依托专业化服务企业,组建起优质服务队伍,共同为老人提供服务。采用菜单式的服务选择模式,在提供传统居家照料服务的基础上,使老人依照服务菜单按需选择服务,同时依托日间照料中心,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加强线上服务平台运营及线下服务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4. 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服务
推进社区服务端口建设。加快12349热线、网站、大屏电视、微信、自助服务终端等渠道的综合应用,针对学生、家长、企业白领、公务员、孕产妇、失业者、贫困者、流动人口、外国人、老年人以及普通市民服务需求内容的差异,建设相适应的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自助终端、社区服务站、服务热线、数字电视等服务渠道,满足社区居民在线政务咨询、政务预约以及政务办理等需要。健全青岛家庭服务网,形成集12333呼叫中心、交互网站、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广场三位一体的家庭服务业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建设智慧社区。整合社区内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标准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线下结合社区服务载体,为居民提供基于社区的O2O服务。选择若干有基础和条件的社区,进行多样化的“智慧社区”试点,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建设智慧家庭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互联各种智能穿戴、移动终端和智能家电的大数据平台,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智慧媒体、智慧安防、智慧健康泛在家居服务。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社区居民网上预约挂号服务。逐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向社区扩展,为居民提供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探索建立社区生活服务智能配送体系,重点提供面向婴幼儿、特殊人群及老年人的健康、餐饮、家政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5. 创新发展“互联网+”社会保障服务
全面建设“智慧人社”服务体系。深化“同人同城同库”基础信息库建设,加快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政府间数据、互联网数据及社会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关联数据的共享,提供高效、稳定、安全、可管理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数据资源开放环境。实现市本级、区市、街道(镇)、社区(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专网全覆盖。搭建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安全保障,跨平台、跨终端、跨渠道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云服务平台。建设集养老金预警预测、医疗服务监控、就业失业监测、人力资源流动趋势分析、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数据的分析利用,促进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定制化、社会保障经办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个性化、基金监管智能化、宏观决策科学化。深化“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体系,以人生历程、活动行为轨迹为主线,发挥社会保障卡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快跨地区、跨平台、跨领域的异地社会保障业务支撑平台的建设,提高全民社会保障互联网服务水平。
创新社会保障移动服务模式。积极打造移动服务平台,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属性的服务对象或单位提供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移动服务。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新模式,面向全体市民和来青务工人员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消息推送、政策咨询于一体的移动应用平台。面向全市用工单位和参保企业提供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事人才全方位的移动专属服务。面向患者建设具备绑定社会保障卡和个人银行卡消费功能的“人社e支付”移动支付平台,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个人账户移动支付,引入物流配送、服务评价等机制,打造寻医问药新体验。到“十三五”末在全市建成服务大厅、网站、电话、自助一体机、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社会保障集群服务体系。
(十)提升发展“互联网+”城市治理,打造全国领军智慧城市
持续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坚持公众参与、社会共治,推进整合创新、移动应用,加快建设资源集聚、运作高效、模式创新的电子政务平台、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能力,为市民办事、出行、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争取到2020年,全市网上办理业务量占全部业务量50%以上。
1. 打造全国领先的电子政务品牌
重塑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网络互联扩展,优化调整网络布局,健全基础网络支撑平台。整合部门专网和业务系统,推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扩展延伸电子政务网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切实保障全市四级网络一体、业务协同。推动政务云服务平台转型扩展,探索向社会购买安全可靠的公有云服务,建设混合型电子政务云服务中心,提高政务云服务弹性扩展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集约化水平,到2020年,电子政务总体整合度达到90%以上。
推动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广泛适用于各部门的数据标准体系,充分整合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建成并不断完善自然人、法人、政务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基础信息中央数据库,到2020年,争取将80%的政务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大数据支撑政府决策、监管和服务的新机制。
构建政务管理服务新生态。推进网上审批办事便民工程,优化再造网上联审流程,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电子证照数据库,推行网上审批办事审批事项全目录、办事服务全覆盖的“一口受理、全网协同”O2O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按照我市“四级网办深度”标准,到2020年,三级办理深度事项达到90%以上,四级办理深度达50%以上。
拓展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推进政府数据和应用开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价值增值。深化跨部门信息共享,到2020年,部门间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80%以上。完善网络在线问政和网上政府信箱、意见征集、监督投诉等政民沟通体系,畅通公众参与和诉求表达渠道。推进权力上网规范透明运行,实现行政审批和权力清单相关事项互联网公开发布、业务网规范运行。加快推进智能感知、网格化、公共信用、大数据等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2. 全力发展智能交通
构建交通云服务平台。建设面向行业管理的青岛交通云平台,整合公路节点、收费站等视频,以及市内道路浮动车数据、公交行驶速度、发车时间数据,为公众出行和行业管理提供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GIS-T(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为各领域交通运行、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安全应急等提供空间信息地图服务,实现交通“一张图”。开发交通政务手机APP软件,通过建立移动终端等应用平台,实现网上预约、在线查询、移动执法等交通政务管理。加快开发移动支付结算平台和手机停车支付平台,在条件成熟区域推广运用。打造畅行青岛车联网平台,加快城市公交WiFi(无线保真网络)建设普及。
实现智慧出行。开发出行服务手机APP软件,整合公交出行、路网路况、轨道交通、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租赁专车、停车等一体化服务,涵盖加油站、枢纽站等相关信息导航,提高市民出行便利化程度。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公众出行需求、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规律等,加强出行智能化、精准化引导。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推进公交卡半岛城市群互联互通。扩大ETC(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覆盖面。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发布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
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构建交通运输智能感知体系,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加大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网络关键设施运行状态和交通信息采集,推广车联网、船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运行信息等要素资源在线化率。加快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交通引导系统,开展智能泊车、公共交通行驶信息引导试点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要素的智能识别、指挥调度和应急响应。建设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完善交通智能控制体系,推动各类交通信息共享,开展与周边地区协调联动。利用互联网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为优化交通规划、改进交通治理提供管理决策支撑。
3. 鼓励发展“互联网+”绿色环保
大力发展“互联网+”环保。打造全国领先的环保物联网平台,对市域内重点污染源监控企业进行全覆盖和实时监控,实现全市水、气、渣、声污染源数据动态更新和污染企业快速定位,到2020年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在线自动监控达到300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信息化水平,在巩固污染源在线监控第三方运营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对河流、水库、噪声等自动监测设备的第三方运营。围绕以治霾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污染物源清单、大气环境模型等环境信息数据收集和应用研究,提高环境质量预测预警预报能力。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探索企业网上排污权交易试点。
积极发展“互联网+”集约能源。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先行先试,建设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企业节能低碳成果在线展示和推广,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对新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供热项目给予一定设备投资补贴,鼓励发展分布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积极争取上网电价支持政策。支持中德生态园在智慧电网、智慧泛能网领域先行先试,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智慧生态园区。推广建设智能汽车群充电系统,率先打造“线上APP+充电网络+线下充电设备”的O2O闭环体系。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实时掌握节能项目进展,综合提升节能服务公司项目管控能力,降低运营风险,保障节能收益。开发海岛(域)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并开展示范,建成海洋新能源综合试验和检测平台,培育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国家级海洋能综合实验基地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4. 升级发展“互联网+”市政服务
打造智慧市政管理体系。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数据资源,打造集决策、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城管平台。启动城市感知系统建设,加强供热供气设施、给排水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感知化改造。强化市政服务质量监测,探索建立市政公用服务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抽取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环卫相关技术数据,构建市政公用服务大数据库,及时掌握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监测站点运营情况。推进实时水质检测,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平台,实现水质信息实时采集及传输。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各区市环卫作业、视频、数据资源,打造“实时监测、联动处置、智能决策”的环境卫生数字化监管模式。完善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对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远程智能监控,加强工商、税务、财政、质监等领域系统建设和整合。
实施数字惠民行动。加快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建立城市智能卡跨区域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一卡多地多领域通用。在气象、水务、环境卫生、社区等公众关注度高、生活关联度大的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智慧专项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安居管理,在居民楼、商务楼宇安装烟雾火灾报警设备,并与消防系统联动。积极探索水、电、气的远程抄表,到2020年智能收费率达到60%。推进智能家电控制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预警。制定引导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融合服务平台建设运营,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商业化服务。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在已有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森林防火远程监督系统基础上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管平台,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稳步推进防震设施和基础工程建设,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防洪排涝设施、防灾减灾预报警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洪涝、台风、海啸等灾难监测防治能力。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等信息渠道及时向社区居民传送极端天气预警、应急避难场所、民防设施地理位置等信息。
四、实施四大专项行动
(一)实施网络创新行动
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聚焦我市优势特色领域,依托中国移动青岛云计算及互联网研发基地、移动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突破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研发设计、软件、应用开发及服务。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鼓励开发基于主流应用开发系统的应用软件,研发突破系统软件、人机交互、应用开发、虚拟化等热点技术与新兴技术,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加快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手机游戏、移动教育、手机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移动阅读、移动定位、文化创意、数字媒体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实现开放与共享。巩固扩大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推动在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物流等生产领域形成领先的服务产品,深化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在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鼓励移动互联网在智能交通、远程测试诊断、在线节能监管、道路救援、食品安全溯源与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建设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重点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在重大移动互联网项目建设及相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用地优先保障和适当资金支持。
鼓励发展物联网。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发展,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加快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着力突破物联网传感器与芯片、通信与组网、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发展物联网交换接口、信息安全、云计算协同、大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推动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RFID芯片、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以及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等高端软件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移动金融支付等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物联网在生产和商贸服务领域应用,前瞻布局智能终端、网关、存储服务器等工业物联网领域新兴增长点,围绕智能汽车、工业检测和生产自动化和工业信息安全等应用场景创建工业物联网产业化示范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等安全追溯体系等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物联网感知技术,推广成熟可追溯的物流物联网应用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项目。
(二)实施基础提升行动
加快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光纤入户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光纤100M入户的目标,推进IPv6升级改造与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4G建设及应用。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并促进应用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励和补贴等方式,加大无线宽带热点覆盖密度,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全覆盖。鼓励引导电信运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500G,光纤网络覆盖率和3G/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接入带宽达到100M和20M,IPv6实现规模部署。
全面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采取无偿资助、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吸引社会投资跟进,加快政务云、企业云、行业云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北方数据中心。启动实施中小企业网站回归计划,吸引在外地设立服务器的企业回归青岛。鼓励重点扶持的互联网企业购买云计算中心的数据服务,并视情况给予补助。
建设海洋信息服务网络。围绕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监测、海洋工程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海洋产业广泛渗透,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和海陆地理信息产业,通过构建水下物联网、海底控制网、船联网、北斗卫星系统等,建设海洋信息的综合交换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海空天一体化的立体海洋观测传感网。
(三)实施数据开放行动
探索成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网,建立政府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形成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增值开发利用。稳步推进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社保就业、教育文化、食品安全、资源环境、空间位置、资质信用、经济统计、产品质量等与改善公共服务和支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范围数量,加速数据流动。
搭建高端交流平台。积极承办国内外互联网领域高规格会议,举办全球互联网工业大会、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等活动,办好首届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金家岭财富论坛等特色活动,推动青岛成为互联网经济热点地区。整合互联网社会力量,组建青岛互联网协会。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社会机构和企业在青举办大型互联网相关会议、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各类创业招商活动,视其举办规模和招商效果,按相关规定予以扶持。
(四)实施龙头引领行动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选择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优先向我市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资源和市场渠道,优先在我市建立培训或创业基地,并给予政策优惠。对新引进实际到位资本金规模较大、位居行业相关细分领域前列、具有核心技术或创新模式的龙头企业给予总部政策扶持,并依据产业水平和贡献程度等给予一定落户奖励或业务补贴。
扶持本地骨干企业。实施“青岛企业触网行动”计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快重点企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在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领域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转型路径和创新模式。对成长性较强的本地互联网企业,视其规模和增速,给予一定的成长奖励,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对本地电商平台根据年销售额和收费注册用户数量给予补贴或奖励。争取到2020年,全市孵化培育500家“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支持5000家本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
(五)实施市场拓展行动
搭建市场化展示合作平台。围绕互联网工业、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特色化展会和投资交易博览会,集中展示“互联网+”最新技术和应用创新范例,开展现场交易、线上线下交易等多途径交易活动,举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专场活动,打造全国一流的“互联网+”交流平台。
推进政府信息服务采购。创新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经费管理方式,普遍推行基于云计算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外包,大幅减少政府和企业自建数据中心,减少自建应用系统。每年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将公共服务平台、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委托本市企业运营开发,实现“一行业一平台,一平台一公司”,力争催生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
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互联网+”相关企业申请并获得国内外市场准入认证,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展会,视情况给予一定补贴。抢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利用互联网创新平台,整合国内外资源,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增强全球竞争力。鼓励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申报国内外自主品牌,对自主品牌企业的品牌宣传推广,予以一定扶持。
(六)实施项目示范行动
加快大项目引进。密切跟踪、积极争取国家、省互联网领域重大工程包,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施互联网重点工程。围绕我市“互联网+”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专门招商促进计划,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和应用类大项目。创新招商模式,推进以数据开发换项目、以平台建设招项目、以投资模式创新引项目,大力引进“互联网+”重点领域龙头产业项目,产业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推动重点项目滚动实施。建立“互联网+”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和滚动推进机制,每年滚动选取100个项目重点推进,开辟服务“绿色通道”,持续跟踪推进,确保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每年储备100个左右项目培育孵化,增强互联网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每年选取20个左右实施好、项目进度快、产业层次高、企业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重点项目进行奖励和宣传。
五、四大重点支撑与保障
(一)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科技创新委的资源统筹作用,推进互联网协同创新。建立“互联网+”规划推进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加强统筹和配合,涉及“互联网+”发展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实施方案、重大项目、资金安排等重大事项需经过联席会议研究审议。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及各相关领域推进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尽快制定出台招商、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创新创业等领域具体扶持政策。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企业产业联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撑。加强互联网相关规划、科技创新专项、产业化专项等的衔接协调,合理布局互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各环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效应。
有序推进实施。各区市、各部门要积极推动,大胆探索,加强引导,围绕全市“互联网+”发展规划,发挥特色优势,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本行业领域的“互联网+”专项行动落实方案。通过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各区市、各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大力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建设“互联网+”特色发展示范区,推进“互联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区域特色和产业链条。
加强督查评估。针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由各领域主要责任单位提出具体计划,定期跟踪监督落实。加强“互联网+”统计工作,针对全市重点“互联网+”企业建立科学、统一的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加强财税支持。统筹市级互联网领域发展资金,采用风险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补贴奖励、购买服务相结合方式,专项支持互联网创业项目孵化、市场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产业园区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产业环境营造等。各区市和重点功能区相应安排一定比例预算资金,专项支持辖区内互联网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税收扶持政策,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小微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现行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互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给予一定补助。
创新融资服务。支持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与境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在青发起设立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我市初创期、成长期互联网企业。培育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鼓励中小互联网企业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采取转贷基金、风险补偿、担保补助、业务奖励等措施,鼓励引导金融服务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投融资服务,对互联网企业发展所需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等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等模式,支持重大互联网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产融结合创新试点,推动龙头企业探索股权和债券相结合的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加大对互联网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小微企业贷款优先向互联网企业倾斜。创新互联网企业金融产品,探索推行无还本续贷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用地保障。鼓励工业企业改造利用现有厂房,兴办互联网经济孵化器、集中区或电商园区,对规划为工业用途的,建筑容积率超过国家、省、市规定容积率部分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新建互联网经济集聚区选址布局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优先列入建设规划、优先予以用地保障,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对入驻政府投资建设、经认定的互联网产业孵化器、集聚区或大数据重点园区的重点互联网企业用房,由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房租减免;对租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房租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工作场所和人才公寓。
加强信息安全支撑。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支持鼓励“互联网+”安全保障重点企业发展、核心技术突破和重要产品研发。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互联网上网服务提供者要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完全,安全专用产品要具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并建立符合公共安全行业技术标准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联网接口。支持建立第三方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网上网下联动,提升互联网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形成监管有序、安全可靠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以山东半岛为重点的区域性宽带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安全保障联动机制。
(三)加强人才智力保障
注重互联网人才引进。落实“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青岛英才211计划”等人才政策,将互联网领域人才(团队)纳入全市人才工作重点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支持在青企业和高校院所吸引国内外掌握信息基础技术、网络融合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领军科学家、领军企业家、优秀留学生等来青发展。研究制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对按程序和公布标准确认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待遇等方面扶持优惠。
加强互联网人才培育。开展“互联网启蒙培训”行动,支持互联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办学,广泛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培训,定向培养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持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设立互联网经济相关专业。调动企业及各类投资、孵化、咨询机构积极性,培育互联网跨界人才。鼓励高校建立交叉学科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吸引海外高层次研究人员开展学术和产业研究合作。支持建设我市移动互联网培训基地,谋划建设中国移动互联网培训学校。
构建“智慧人才”服务模式。配置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强化互联网资源整合,通过数据智能、跨界互联等前沿技术构建人才大数据,优化人才配置,将人才向重点领域推荐、急需职位输送,辐射岛城各行各业服务经济发展。开发人才定制服务,打造蓝区涉海涉蓝线上服务平台,探索发布“海洋人才指数”,助推青岛市成为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球的人才聚集中心、人才配置辐射中心、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推动蓝色经济高地建设与人才高地互动发展。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营造宽松发展环境。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发展环境。围绕互联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广互联网产业负面清单监管模式,建立符合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律的监管方式。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试点。积极推进电子发票制度,简化网络文化经营等许可证的申办及年检,简化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环评手续。
完善信用支撑体系。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开发和拓展大数据(信用)服务,突破传统“征信”标准,延伸至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商务消费等领域,加强征信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披露和共享,鼓励第三方机构提供在线授权信用查询服务、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应用服务。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接入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引导电商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发起设立互联网金融信用机构。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研究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落实国家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加大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网络安全、个人信息等保护和违法查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加强网络知识产权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行为,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保护力度。